首页 目录 前言 号角嘹亮篇 攻坚克难篇 非凡成就篇 先锋模范篇 声像资料篇 结语
非凡成就篇
  • 概述
  • 脱贫攻坚责任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 产业帮扶基础更加扎实
  • 就业增收效果更加明显
  • “五网”和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提升
  • 生态扶贫力度不断加大
  • 兜底保障网更加密实
  • 基层组织战斗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 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   战果辉煌,是兑现脱贫攻坚庄严承诺的历史检验。
      人民至上,就要用铁的事实说话;一诺千金,就要如期高质量兑现。如今,海南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21万户64.97万人全部脱贫,6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8.3%下降到0。“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近5年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186.24%,所有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稳定增收机制基本建立,脱贫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海南人民绝对贫困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在四季如春的海南岛上,村庄美了,公路通了,新房建了,瓜菜香了,腰包鼓了,笑容多了……涓涓细流汇成茫茫大海,点点星光照亮漫漫征程,广阔农村尽成希望田野,生动诠释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脱贫攻坚责任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实现现行标准下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21万户64.97万人全部脱贫,600个贫困村(含67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出列,5个贫困县  (含全省唯一深度贫困县白沙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8.3%下降到0。“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解决。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琼中保蕊村“升级换代”。

    昌江七叉镇七叉村贫困户从镇干部手里接过新房钥匙,喜不自胜。

    昌江王下乡中心学校,学生享受营养午餐。

    陵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正在为贫困户残疾子女提供送教上门服务。

    白沙县人民医院各科室增设农村贫困人口专用床位。

    护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测量血压。

  • 产业帮扶基础更加扎实

    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比例逐年增加,从2015年的0.7亿增加到2020年的17.20亿,五年来,共有12.6万贫困户落实了产业扶贫措施,比2015年提高82.89个百分点,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82.85%。成长起62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共带动贫困户4万多户15万余人。培育贫困户创业致富带头人2969人、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项目2287个,受益贫困户10.92万人。

    临高县新贤村通过发展凤梨种植项目带动整村脱贫致富。

    琼山福稻种植基地农民喜获丰收。

    东方市板桥镇新园村,村民们搭建大棚种植瓜菜。

    火龙果生产基地入驻昌江县乌烈镇,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务工收入。

    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菜农将豇豆装车外销。

    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马脚村村民展示自家蛋鸡产出的绿壳鸡蛋。

    临高县波莲镇的种鸽养殖基地,饲养员给种鸽喂食。

    陵水本号镇成立创业辅导中心,指导创建22家村集体企业。

    东方市乐妹村发展兰花种植产业。

  • 就业增收效果更加明显

    五年来,有3.08万户落实了就业扶贫措施,比2015年提高20.27个百分点。累计为贫困劳动力及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各类培训19.17万人次;建成252个就业扶贫车间(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4565人。累计开发护林、护路、清洁卫生等就业扶贫公益专岗达3.89万个,优先保障“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和弱劳力实现就业。实现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零就业”贫困家庭至少有1名劳动力就业。

    万宁市举办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

    贫困户在儋州市和庆镇的就业扶贫基地务工。

    护林员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清理干燥的竹竿,严防森林火灾。

    洋浦经济开发区就业局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开展苗圃种植培训班。

    在保亭响水镇合口村,乡厨培养计划培训班的学员正在制作月饼。 

    昌江农业农村局为村民们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

  • “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全省以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集中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支持贫困地区。累计投资200亿元,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得到巩固提升,光纤宽带网络实现全省贫困行政村全覆盖……一项项“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地区发展“地基”更加牢固。

    海南万宁至洋浦高速公路于2019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海南省“田”字形高速公路网主骨架搭建完毕。

    海南农村公路窄路面拓宽及“四好农村路”建设。

    海南电网公司在白沙南达村对电网进行升级改造施工。

    琼海供电局组织党团员服务队,到琼海市南强村、大路坡村对项目用电及电网下地改造工程进行现场勘察。

    五指山市通什镇番慢村村民在自家厨房外打开水龙头接水洗菜。

    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委会韩宅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打开家门口的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清澈干净。

    通信工作人员在洋浦经济开发区进行网络基站建设。

    改造后的琼中猫尾村新村不仅通了燃气,还有百兆光纤入户,村民生活更方便也更幸福。

  • 生态扶贫力度不断加大

    严格对标用好国家下达的生态护林员指标,对生态敏感区、生态核心区等开展普惠性生态直补,为10.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带来稳定收入。全省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庭院经济,使中部山区贫困户收入实现稳定增长。经过生态搬迁,村民们告别了“一间瓦房三石灶,一条野藤挂家当”的“原始生活”,搬进洋房成排、配套齐全的安置区。

    原道银村、坡告村搬迁后正式更名为银坡村。图为搬迁前后对比。

    搬迁后的乐东试验场村居住环境大幅改善。

    五指山市苗族聚居的生态移民搬迁村南圣镇新春村新貌。

    东方市大田镇俄乐村新建成的民房错落有致。

    白沙牙叉镇高峰生态搬迁新村,村民集体搬新家。

    完成生态搬迁的白沙高峰新村村民蹲在菌菇种植大棚的田垄旁,聆听基地技术员讲解菌菇栽培技术。

    村民喜迁新居,笑意写在脸上。

    儋州峨蔓镇扶贫工作队员与扶贫户搬新家贴福字。

    村民正在自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收看清晰的电视节目。

    孩子在新居外愉快地玩耍。

  • 兜底保障网更加密实

    在全国率先建立低保、特困、低收入家庭多层次兜底保障体系,实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做到应保尽保。完善了兜底保障工作机制及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通报机制、“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机制、贫困预警快速救助机制,对易致贫返贫的农户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通报、早救助。农村低保标准从2015年280元/月提高到2020年350元/月以上,始终高于贫困线。

    海南着力推进贫困人员社保应保尽保。图为网格员上门送社保卡。

    保亭保城镇农村低保户在信用社领取农村低保金。

    阿婆在建档立卡健康扶贫绿色窗口取药。

  • 基层组织战斗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151个软弱涣散贫困村全部销号。在贫困村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506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50人,共有610名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累计培训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员等扶贫干部3134人次。按照50万元/村的标准,扶持174个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

    十九大代表、白沙打安镇副镇长兼田表村党支部书记羊风极带领党支部研究发展林下生态扶贫产业。

    十九大代表、陵水文罗镇五星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黄丽萍带领村“两委”重温入党誓词。

    屯昌县屯城镇海军村党支部在大榕树下上党课。

    定安县南埠村建立粽子厂,通过“村委会+公司+村民”的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儋州市峨蔓镇长荣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在贫困户的养殖场里详细询问产业发展情况。

  • 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充分发挥脱贫致富夜校“志智双扶”主阵地作用,连续4年定期播出夜校节目210期,平均每期56.2万人次收看,所有贫困家庭长期接受感恩励志教育和技能培训。深入开展“六治”专项活动,全省重点贫困户基本实现成功转化,投入到农业生产、兼营副业或外出打工。

    五指山市南圣村村民正在观看脱贫致富电视夜校。

    2018年底,入驻海南爱心扶贫网的贫困户首次结算分红。

    儋州市雅星镇贫困户自豪地把“创业脱贫致富之星”的牌匾挂在墙上。

    屯昌县南吕镇咸六村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年从事地瓜的种植、管理和采收工作,实现增收。

    种植基地经常聘请村民务工,脱贫户在家门口就能工作。